柯文惠:让聋哑孩子用舞蹈“说话”

    她,是漳浦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。作为一名舞者,漳浦县的每场大型演出几乎都能看到她表演、编排的舞蹈节目。舞台上的她风光无限,舞台下,她经常走进县培智学院,来到聋哑孩子中间,义务通过手语向聋哑孩子传授舞蹈的魅力,她所辅导的聋人舞蹈先后荣获省、市级大奖。她,就是漳浦县培智学院“编外”舞蹈老师柯文惠。
 
    笔者走进漳浦县培智学院,在校门口便听到节奏鲜明的敲击声。在学院律动室,一群孩子正在认真地排练舞蹈,乍一看,他们与正常的孩子一样,可是再仔细观察,再看老师的手势,便能发现,他们其实是一群聋哑孩子。
 
    用手语指导学生跳舞的老师就是柯文惠。从2005年开始,每周二的下午,她都会准时来到培智学院,为孩子们上课。
 
   “跳舞,同样是聋哑孩子的权利。”柯文惠说,起先孩子们完全不懂她的手势,有时还把她的手势当舞蹈动作来练习,更不清楚所要传递给他们的舞蹈情绪。好在有手语老师的配合指导,才使她和孩子们能够沟通交流。
 
    此后,柯文惠开始向培智学院老师学习手语。如今,柯文惠对手语运用自如,她说,有时给正常的孩子上课,她也会无意识地用上手语。
 
    为了让聋哑学生感知音乐节奏的强弱,柯文惠通过跺脚震动木板、声控灯光,或通过张大嘴巴,用力挥动双手,来表示音乐的重拍。在表现音乐由强转弱或动作发生变化时,她通过脚的轻踏或口型的变小、手上动作的轻缓,让聋哑学生体会其中的变化。孩子们听不到音乐,柯文惠就把组合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一动作,通过肢体律动,让孩子们感受节奏、韵律。
 
   “他们听不见,只能看我的指挥。如果我不用一种激昂的情绪去带动和感染,他们就无法捕捉到节奏,投入表演。”柯文惠说,残疾孩子需要更多关心,一个转的动作,都要示范无数遍。即使这样,许多聋哑学生还是会慢半拍,“时间长了,我就悟出来了,提前打半拍,动作就整齐了”。
 
    时间长了,柯文惠总结出聋人舞蹈教学手语,编成手语口诀,让孩子们熟记。
 
    “老师,我长大了也想像你一样当舞蹈老师。”聋哑女孩林月玲今年8岁,很有舞蹈天赋。去年刚进培智学院时,她胆子很小,内向。今年3月,学院选她参加市里的舞蹈比赛。小月玲学动作很快,可节奏欠缺,柯文惠只能一遍遍地帮她修正,甚至一个动作要“抠”一天,练得小月玲直瘪嘴。
 
    看着小月玲,柯文惠很是心疼,问道:“你爱跳舞吗?”小月玲点点头,比划道:“可是好辛苦。”“月玲,只有坚持和努力,你才能成功!”柯文惠陪小月玲聊心事,成了她信赖的大姐姐。在今年全市中小学生文艺表演中,小月玲较早次站上了舞台。如今林月玲变得活泼,脸上始终带着笑容。
 
    2007年,柯文惠指导聋哑学生参加深圳的慈善义演,编排指导的节目《掌声响起来》、《聋童的心声》等,取得了极大反响;2008年,她编排指导的音乐情景剧《童年》,参加漳州市第18个“全国助残日”文艺晚会;2009年4月,她编排的原创聋童舞蹈《看社戏》,参加省市残疾人文艺表演,并于2010年成为唯一代表漳州市参加全国残疾人文艺表演的节目。这些荣誉的背后,是柯文惠辛勤的汗水和付出。
 
    培智学院副校长钟育华告诉笔者,柯文惠没有拿过学院的报酬,还把舞蹈节目获奖的奖金捐给学院。2008年底,柯老师编排舞蹈《剪娃》参加比赛,获得奖金2000元。她不仅将奖金捐献出来,又将自己平时积攒的6000元拿出来,为培智学院的舞蹈厅铺上地毯、装上把杆和镜子。